湘江北去观后感600字700字800字500字十篇
一听到标题,我就想到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整个影片主题正如电影宣传海报上所宣传的:一条江和一个国家青春的记忆。一群将改变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视为己任的热血青年,一部关于对理想、信仰的追求与迷茫的青春励志片,一位被亿万人民神化了的伟人终于走下了神坛。就像我们身边的亲人和师长,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爱恨情仇,一切都是那么真实。一幅20世纪一二十年代的生活画面完整地展现在今人的面前。
我本不喜欢看历史片,但这片子越来越有激情。我的思绪被电影情节所感染,似乎被带入到90年前,和先辈们共同热血沸腾。搞笑成分也些许,或许是因为在21世纪的我们无法真正体会到那个时代的理想和信仰的追求,而认为某些情节惹人笑。
但通过本片,我进一步了解到了即便是伟大的毛主席,也不是从小就找对了路子的。这跟现在的年轻人其实没两样,在少年、青年的时代一样会热血激动,一样会迷茫矛盾。1918年6月,毛泽东从第一师范毕业了。和他圈子里的人一样,他在社会上仍无立足之地,是个持不同政见者,思想里充满了矛盾。
此时的他既不是一条小鱼,也不能算是一只雄鹰,就是一个硬着头皮去闯的热血青年。只有经过了北京求学,经过了与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人的接触,经过了对马克思主义的阅读和思考,毛泽东的生活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他不再受他人幻想的鼓动,已经能自我控制。于是在他坚定信仰之后,发型随着其思考方式、行事方式一起改变了。而他始终不变的湖南乡音,则是他内心坚定如初的表现,他救国的理想从未改变,只是此时他寻找到了最合适的方式。
影片接近尾声时,杨开慧一身红衣给我印象尤为深刻,而1930年10月,杨开慧被国民党捕捉坐牢,面对严刑拷打,她坚贞不屈,大义凛然:“我死不足惜,愿润之的事业早日成功!”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英勇就义于浏阳门外识字岭,年仅29岁。这位为中国革命事业献出生命的杰出女性,让我最为敬佩。
一场和电影同时开始的瓢泼大雨,伴随着电影的结束而停止了,走出影院,放眼望去,只见碧空如洗,残阳如血。美好的生活又回到了面前。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忘记今天的这一切,是无数先烈用他们的热血换来的啊!
湘江北去观后感六:
燃情岁月里的往事,咀嚼千百遍也不觉乏味。激情澎湃的年代,少年的意气风发与铁血雄心深深镌刻在历史的城墙上。看过了一遍又一遍抛头颅洒热血的画面,也听过了“不复山河誓不还”的铮铮誓言,企图在强烈的视听冲击下唤醒心宅肺院中的巨蟒大禽,却不想我们的心已习惯于静静地接受,习惯于在一刹那燃烧如火,习惯于在那之后不起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