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范文大全>观后感>文章

电影杨善洲观后感

  杨善洲观后感三:

  前不久我看过一部影片《杨善洲》。影片介绍杨善洲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曾担任保山地委近20年的地厅级干部,几十年如一日,两袖清风,清廉履职,忘我工作,一心为民,为了兑现自己当初“为当地群众做一点实事不要任何报酬”的承诺,退休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义无反顾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年,建成面积5.6万亩,价值3亿元的林场,且将林场无偿交给国家。

  他无私奉献、淡泊名利。他担任保山地、县主要领导长达三十余年,但从未为妻子孩子捞上一册“农转非”的户口簿,没有给家里盖上一间像样的房子。他把价值3亿元的林场无偿移交给政府,县里要奖励他10万元,他坚决不要;市委、市政府奖励他20万元,他又把大部分作为捐资助学等捐献了出去。

  杨善洲一生爱国爱党,无私奉献,事迹感人。不图名、不求利、不谋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一尘不染,坚持以德立身、以公处事、以廉树威,永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

  我们就应该学习杨善洲以正确的事业观干事,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在干事创业上,就要像他那样以正确的群众观做人,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始终站稳群众立场,认真贯彻群众路线,自觉增进群众感情,把老百姓的事看成头等大事,把群众的冷暖疾苦挂在心上,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杨善洲观后感四:

  2013年9月9日上午,单位组织集中观看了电影《杨善洲》。电影讲述了云南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在任期间和退休后一心为民、一心为公、作风深入、艰苦朴素的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形象,事迹很感人。他在任地委书记时为推广先进农业技术促增收,亲自下田教农民进行“双龙出海”插秧;为支持抗旱救灾,停建地委办公楼,令人印象深刻。特别是他退休后动员和带领群众花了16年的时间坚持不懈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最终将5万多亩的造林成果全部上交给国家,并将政府奖励的20万元捐助10万元给学校,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让人深深感动。他把一生都交给了党、奉献给了人民,却没有让自己的家人“沾上一点光”。这些,都是我们大多数的人不能理解、不能做到的,而杨善洲却做到了,这值得我们深思。

  首先是一个信念问题。在杨善洲的思想里,作为党的领导干部,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一心为民、一心为公。就是这八个字,说起简单,做起来困难。我们大多数的人克服不了私欲、私利,在领导干部岗位上,掌握了权力权利,难免公权私用、公私不分。树立一个信念并不困难,困难的在于克服欲念。因此,我认为,学习杨善洲,首先就是要学习他克服欲念的意志力。在任地委书记时,他完全可以利用职权这妻子儿女改善生活条件、改变农民身份“吃皇粮”、安排调动工作,即使退休后也可以利用他的“影响力”来做这些事情,但他没有。他说“公是公,私是私”,不能如此办。

  第二是一个观念问题。在杨善洲的观念里,党的领导干部也就是一个平常人、普通人,不管在任时还是退休后,不管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没有特权和特殊身份,不同的只是岗位职责,作为党的领导干部就该为民为公,吃苦受累、抛家弃子也是分内之事。这也是我们大多数的人想得到、做不能来的。特别是身为领导干部,没有前呼后拥的排场、没有精神物质的特殊享受,我们很可能以杨善洲式的“农民书记”自我羞愧。因此,我认为,学习杨善洲,第二就是要学习他甘于“平凡”的思想意识。作为领导干部,只有自己把自己看得平凡一点,才会从内心深处不去追求享乐享受、才不会去贪图名誉地位,不会高高在上,不接地气,脱离群众。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