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戈多读后感800字1500字2000字读书笔记
但是在贝克特看来,"《等待戈多》的早期成功出于根本的误解,评论家同公众一样,坚持对它进行讽喻和象征的阐释,而该剧却竭力在避免明确界定。"但又是因为这种"不确定",让我们有更多的想象空间。自《等待戈多》发表与上演的近半个世纪以来,评论家就他所表现出来的不确定因素-戈多进行了各种各样的猜测:有人说戈多是与贝克特的生活有关的某人;也 有人认为它代表渺茫的希望,戈多是个虚无缥缈的超现实的人物;还有人经过考证认为"戈多(godet)"是"上帝(god)"的变形,等待戈多即为等待上帝的拯救等等。也有人针对此问题问过贝克特本人,他回答说:"我要是早知道,早在戏里说出来了。"这样的回答虽然有西方爱卖关子的本性,但更为重要的是"戈多具有极大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对"戈多"的等待是贯穿全剧线索,但"戈多"不是主题,"等待"才是本剧的中心。因此弄清戈多是谁,他代表什么,固然重要,但却不是理解本剧主题的关键。评论家迈克尔.沃顿颇有见地的说,戈多"既是又不是我们所推想的指谓的东西,他是一个空缺的未知,可以理解为上帝、死亡、庄园主、慈善家,甚至是波卓,但是戈多与其说是某种意义不如说是一种功能,他代表着我们在人类中所维系的生存之物,他是不可知的,代表在一个没有希望的时代里的希望,他可以是我们想象的的任何虚构-只要他符合我们人生等待的需要。"
张载中先生在谈《等待戈多》时曾认为:等待意味着痛苦,痛苦使得受苦人干出许多荒诞可笑的事,而荒诞可笑的事又加深受苦人的痛苦。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被强烈扭曲。"他人就是地狱",痛苦蕴含其中。现实世界是如此的丑恶,人情关系是如此的冷漠,这无一不是造成痛苦的根源。而更为悲惨也更为痛苦的是人自身也被强烈扭曲。人不知道自己的身份,失去了理性,失去了自我,"自己成为自己的地狱"。在这里,时间不再是一种流逝的、有序的、能确定的东西,而成为一种"像是无数断裂的碎片在平面场中的杂乱堆砌了",成了人们的附属品,可有可无,与此相似,昨天、今天、明天这种相对确定的时间区域被一个非常不确定的时间称谓-"有一天"所代替了。
贝克特目光敏锐,他深刻地看到了二战后西方社会的混乱,荒谬,看到人们生存在社会上的可怕和精神上的折磨,不愿让人们彻底的绝望、失望,于是安排了"戈多"这个希望的使者,让剧中的人物和当时的人们永远充满生存的希望。贝克特正是利用了该作品体现的深刻的寓意来达到自己作品创作的目的,这也是荒诞派戏剧文学理论所要体现的,并不是以纯粹的荒诞来写荒诞,也不是以荒诞来追求剧作艺术结构的改变,相反,这种打破传统的改变,正是由于创作剧本所要体现的意义的要求,内容决定了结构,相对应的剧作的创作目的,决定了文中必然会出现"等待""明天"等字样,这些就我们现在而言,本身也就代表着希望。"今天不来,明天准来"、"咱们不再孤独啦,等待着夜,等待着......等待"。为了一种希望,执着的周而复始的重复等待,希望在他们心中。
读《等待戈多》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