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尘曲读后感四篇
《尘曲》简介:
《尘曲》分为游记,散文,小说,三个部分。游记和散文,皆配。以非常具有美感的旅途摄影插图。游记以行走路线为线索,所见所闻所感,行文清新淡雅,无不体现着作者高雅脱俗的审美情趣。散文则是对以往经历、情感的一次回顾和思考,对人生和世事的领会,字里行间蕴藏着丰盛的情感和的深度的思考。
全新创作小说《尘曲》讲述一个家庭在一天之间,集由机缘巧合,导致平和表面下的激烈矛盾集中爆发。故事如戏剧一般展开,每个家庭成员各自在心底的隐秘往事一幕幕上演:父亲早年的与前妻的情感纠葛;儿子作为一个非异性恋者隐藏多年的爱情故事;以及女儿在大学期间独特的经历。一个屋檐下的一家人却各怀心事,那些悲怆旧事宁肯与几近陌生的人分享却不肯与至亲之人坦白相对,全因中国式的亲情带着巨大疏离感和拒绝沟通的枷锁,细腻呈现出每个人内心深处痛苦的挣扎与纠结。
尘曲读后感二:
这是七堇年的一本游记、散文加短片小说的书。这时候她也24岁了。她不甘于停留在一个地方,如同候鸟,时间到了,背着包,便走了。书中也有许多她的摄影作品,都是一些沿途风光。买书的时候附赠了一张明信片是她拍的爱情海日落。平静的海水,泛着天边橙红的夕阳投下来的,橘色的波浪,静谧而又温暖。有一个人站在岸边,望着远方凸起的小岛,但是他们都没有颜色,因着剪影的效果,是黑色,但是轮廓依旧清晰。橙色,黑色,这样鲜明的颜色对比,简单,亦和谐。这就是土耳其的爱情海。她说有一种蓝,叫土耳其蓝,就像神情平静略带忧郁的穆斯林少妇。我不禁便区分开来它与海的颜色。
她走过云南,土耳其,香港,欧洲,台湾。时而记一些路上的人发型,服饰。都十分具有当地的特色。如在台湾,你会看见一些放学出来的学生,穿着校服,浅灰衬衣,深蓝短裙,白袜皮鞋,那么的小雅娴静。时而又会描写一些标志性建筑,满墙壁画的教堂、香港繁华的夜景。时而又会溜进街边小店,看着店里的玩具直呼可爱,但又不买,因为无法选择最好的那个。有时又会借景抒情。七的文字不算质朴,她不是在讲故事,但也绝不是满篇华丽的辞藻。只是会给人一种美感。如叙中的最后一句:“我们仍需生命的慷慨与繁华相爱,即使岁月以刻薄与荒芜相欺。”我很喜欢文中一些细节描写,还会时不时提到一些电影,歌曲,应情应景,一切那么自然。若如我看过,听过,便会深一层的体会她的感受。如果没有,有时间也会上网查查。
她去香港时,有句话,我做了笔记:“何况很长一段时间,长到我快要离开这里之前我都并不爱这里。喜欢,但无法爱。一个没有自己语言的地方,永远不可能是自己家。”以及她朋友写的:“香港和台北,夜晚和山道,都是美丽,却并不打动人心。就像你可以爱上一张绝世再难遇见的容颜,却并不爱那个人。而那样的容颜就变成没有意义的经过,你不会想要停留,也没有波澜。”当然,这些不仅仅针对香港。
每座城,有它独特的生活气息,有它独特的标志与代名词。无论是美丽,繁华,干净还是简朴。而这些特殊便是由一群生活习惯相近的人赋予它的,让它有了灵魂,有了心脏与脉搏。而如若我仅仅来到这里只是充当一个过客,就算它再无与伦比,我也只会惊叹,并爱上这美丽的景象,留在脑海里。而终究会离开这座城,回到我们熟悉的地方,即使它平凡。却能感受到它的呼吸。也正如我们珍惜着身边那些普普通通但于我们无比重要的人们。
有人说:“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样在路上。”所以,无论是旅行还是阅读,我们都在行走,也必须行走着。这趟旅途没有终点,也许是因为地球是圆的。所以我喜欢看一些游记,看作者如何描述那些有着自己性格的城市,他们的视野是什么,他们关心什么,和我眼中的又有何不同。近两年的旅行会越来越少。但毕业后,我会把我喜欢的都走一遍,看看这座城市有没有不同于作者笔下的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