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的读后感作文400字500字600字七篇
一本书的读后感一:
晚辈有幸与此书相遇,源于09年先生做客《世纪大讲堂》栏目。一如先生九谒先哲时对“人格之根”的探寻,晚辈读谒书亦获得一种灵魂的震撼,故忍不住写此谒书想跟先生说说心里话。
由于近期在研读有关儒家文化与中国知识分子之书,先生从二十世纪清华园的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历程里打捞出的九位先哲,使晚辈更多地触摸到中国知识分子用血泪、忏悔乃至终身遗恨而凝成的世纪性精神遗产的凝重!当从图书馆密集书库获得本书的那一刻,晚辈分明感到双手的悸动与颤栗!一本“写给二十一世纪中国学术的黎明通知书”,黑色的封皮,隐藏在黑暗背后令晚辈仰望的九位先哲,显得肃穆、庄重与神圣。先生触及的九位先哲: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吴宓、胡适、吴晗、闻一多、冯友兰、王瑶——清华人文学术史乃至学人灵魂史思想史的三代传人,晚辈手里载着的是二十世纪的苦魂的重量呵。
晚辈是一青年读者,基于目前知识结构与阅历学识的限制,对于历史与现实不能说有多少把握,但作为80后,晚辈内心有一种近乎本能的声音:不能忘切历史!鲁迅先生说:历史上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作为个体亦是,因为寻找真实的历史,会使自己明白今天的我们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我们应该做什么。晚辈目前正在艰难地拾掇历史真实的碎片,并尝试用灵魂的手指拼接使其接近完整。拒绝遗忘是一种痛苦,但此痛苦会使稚嫩变得更成熟。正如刘峰杰老师给先生作序时所言:不能感受痛苦的灵魂,同样不能承受创造的重负,不能从昨日抽取创造今日之丝,织不成明日之锦绣。
对先哲的发掘不是简单地按照历史决定论一言以蔽之,而是采用一种透视生命本真的深层观照和精神探险,先生称之为发生学方法。晚辈在先生对学术人格的精神解剖与深入体悟中,读到的是一种淋漓尽致的快感和心灵的震荡!这是先生对学统精神的精心呵护!“将心比心”,在与九位先哲的精神对话中,晚辈亦在进行自我的价值挖根、心灵勘探、人格定位、灵魂探秘的过程——
在对中国“士与中国文化”和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走过的历程有较明晰的了解后,晚辈的心隐隐作痛:从文化心理水平剖析,儒家政伦文化已积淀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价值心理定势,“道统”与“政统”的冲突导致“学统”之缺失,这是中国文化的宿命。纵观清代“乾嘉学派”的学术人格裂变到二十世纪末众多学人的价值取向,百年学术史,有多少徘徊彷徨的“过渡学者”匍匐在这种宿命的石榴裙下活得战战兢兢诚惶诚恐、透支乃至丧失了人格尊严?即使百年一遇千古一绝用生命践履“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人格丰碑陈寅恪,在其生命的“最后20年”仍被外在体制套上镣铐以致遍体鳞伤!再观照当下中国语境,即使不从学统的角度,晚辈也分明感到制约“个性本位”的不仅仅有来自传统痢疾的历史惯性与惰性,还面临着新的文化潮流的挑战与消解。譬如流传于大学生中的“理想真空”、“精神贫血”、“价值悬浮”,“蜗居”“蚁族”“北漂”……到底是个体本身的自卑自嘲,还是时代潮流过于汹涌压倒个体的无奈?
突然,晚辈心中爆发出来自鲁迅小说《伤逝》中子君的声音:我是我自己的!晚辈在21世纪的都市街头听到五四的回响?!
先生说五四精神的核心即“个性本位”,“每个人都把自己作为一个有独立人格与人性尊严的个体来尊重,同时也尊重你所碰到的另一个人的人格独立与人性尊严。”这亦是一种现代性人文精神罢。另外晚辈认为“独立人格与思想自由”的塑造还必须建立在自我知解的前提上。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是通向世界的灵魂密码,是反思并批判现实的维度,而不只是任由个体被其他个体或集体乃至现实或时代浪潮“牵着鼻子走”,“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的跑马场”!只有建构“我之为我”的真实,才有可能确保“人之所以为人”的尊严!先生在《谒胡适书》中也说“人生一遭,首先需面对的并非世界,而是自己”呢。
先生说“人毕竟是文化动物,不仅要活,且渴望活出意义,否则无力安魂”,陈平原先生对“人文学者的重新定位”中也提及“每个人皆有权为自己的有限生涯择一自适且自慰的生存方式,从而为人生注入意义”。晚辈以为,真正的实现自我是充分开发自己的潜能,使它发展最高,并使自己真正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即先生所言“角色自期”与“价值自期”,也只有实现发自本心的“角色定位”,才能一以贯之地用一生的时间去践履。因为找到本心的归宿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呵,心猿意马糊涂麻木地混日子,实是对生命本身的践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