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精选3篇
时间:2017-01-22 16:19:06 阅读:(882)
第三:2001年,昆曲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文化遗产"本身有两个含义,一个是认为它很宝贵,另一个是认为它的生存出现了危机。有人说现在学生都不爱看传统戏曲,因为节奏太慢,现在的年轻人不会有兴趣。在大学里,让同学们经常接触文化经典、艺术经典,这对于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是极其重要的。如果年轻一代都变成"读图"一代,我们的民族就会变成一个没有深刻思想的、肤浅的民族。不读经典,不读《老子》、《孔子》,不读《红楼梦》,我们的民族还有什么前途?
因此,我们的媒体要加强对昆曲、京剧等中国传统艺术的宣传力度。要在校园里不断培养有关于传统文化的课程,应该强调大学生,甚至中小学生,要接触民族文化的精华,而且到了大学,就应该多读读经典。如果抛弃了民族文化经典和艺术经典,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很难继承下去。我们自己文化的经典怎样承传下去?不读这些经典,不研究这些经典,我们的"魂"都没有了。"民族魂"在哪里呢,就在这些经典里。经典代代传下去,才成了整个民族的文化。如果有一天,我们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昆曲表演艺术家的名声高过了那些流行歌曲,就标志着国民素质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牡丹亭观后感青春版
说来惭愧,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而且还在城里住的人,已过是大学即将毕业的我,居然从未细心了解过中国传统戏曲,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想想也太OUT了。有一天剧院里放京剧电影《穆桂英挂帅》,因为我的父亲爱看,而且看的人不多,我没有买票就和父亲堂而皇之地混了进去。到现唯一的印象是穆桂英的扮相非常美,背后还插着小旗子。关于传统戏曲的记忆只有那一次,之后的所有记忆就被层出不穷的外国大片吞噬了。越到后来美国大片越来越多,一直感觉中国戏曲和我没有什么关系,那应该是老头老太太喜欢的东西。
第二次亲密接触中国传统戏剧应该算是上大学的时候了。我上上了戏曲历来课,而后看了王实甫的《西厢记》,我真正领略到了中国戏剧的文化魅力,真正喜欢上了元曲。尽管上高中的时候也学过关汉卿的《窦娥冤》,但除了六月雪加一个字"冤",对戏剧体会不是那么深刻。
再之后,从陈凯歌的电影《霸王别姬》知道了戏班子是怎么回事,慢慢的生活中出现的戏曲似乎多了起来,电视里、广播里上不时听上那么一曲。直到今年看了陈凯歌的新片《梅兰芳》,才知道当年中国传统戏剧曾经如此辉煌,让人如此疯狂!看来"粉丝"最早是中国产的!于是产生了现场看一次传统戏剧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