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硝烟的歌声观后感精选4篇
时间:2017-01-20 12:35:57 阅读:(275)
12月4日下午,区党工委组织全区党员干部观看了电影故事片《穿越硝烟的歌声》。这部影片不久前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第十一届中美电影节上荣获“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优秀主题电影金天使奖”。
《穿越硝烟的歌声》一剧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著名湘籍音乐家贺绿汀的故事,他以钢琴曲《摇篮曲》和《牧童短笛》在上海音乐界声名鹊起,不久淞沪战役打响,他和黄自等音乐家与上海其他文学艺术界人士一起发起抗日救亡运动,以音乐为武器与敌人斗争,以歌曲、戏剧等为号角激发广大同胞抗日、救亡、图存,在战斗生活中创作《游击队歌》的故事。国难当头,爱国热情激励主人公放下上海优越的生活环境,告别柔弱的妻儿踏上北上的列车,走向抗日的战场。战争的洗礼让贺绿汀从一个湖南乡间走出的音乐家成为了一名抗日的战士。到达陕甘宁边区后,与八路军总指挥朱德总司令的接触,耳闻目睹了八路军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他从心灵深处受到鼓舞,坚定了抗战必胜的信心。通过广泛接触八路军指战员,深入体验八路军的战斗、训练和生活,创作出了抗日名曲《游击队歌》。
该剧始终贯穿了一种创作思想,“音乐要从民间来”。主人公的成名曲《牧童短笛》创作灵感来自湖南乡间的田园生活点滴。演唱《天涯歌女》的沧桑感来自民间二胡艺人凄凉的生活和二胡曲《孟姜女》哀婉悲愤演奏的启示。《游击队歌》更是丰富八路军战斗生活积累和对部队指战员语言的提炼。
剧中音乐的功能从普通的艺术欣赏升华成对敌斗争的武器。在与日本音乐家侠士对决般的较量中,第二曲日本音乐家试图以重磅的、极富震撼的,天崩地裂般的气势压服当时亲见同胞惨遭屠杀,已经噤若寒蝉的中国人,气氛令人窒息。贺绿汀以《义勇军进行曲》表达了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同仇敌慨、共赴国难的慷慨豪情。曲终使人如同从乌云密布的天空中看见一丝光明,在深渊中吸入一股清气,倍受鼓舞。最后一曲,干脆是盲奏,触键即如暴风骤雨般的节奏。全曲以万马奔腾的磅礴,大江奔流的浩荡,山岳崩摧的决绝彻底征服了傲慢狂妄的日本音乐家,展示了音乐无穷的战斗力。
在危急存亡的时刻,音乐艺术同时又是唤醒民众的号角。面对强敌,惘然不知所措的国人,受到通俗易懂歌曲和音乐艺术的激发,燃起了对侵略者仇恨的怒火,迸发出收复故土、保护家园的气概,焕发着战斗的激情。歌曲《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更是激起无数人走上了战场。
剧中的人物在战火纷飞的艰苦环境中所产生至真至纯的感情同样感人至深。不论是恩爱至深的妻子克服相思之苦毅然决然支持贺绿汀走向抗战前线,还是与从东北逃难到上海的市民小强(后来成长为八路军战士)所产生如同兄弟的情感,都让人刻骨铭心。更令人难忘的是自命不凡的上海音乐家张一凡,对这位来自湖南乡间的同行原本不屑一齿。而贺绿汀不畏强暴,为张一凡以壮士一去不复还的凛然正气慨然应战日本人,大获全胜,两人终成生死至交。张一凡和身怀六甲的妻子为寻找贺绿汀在敌人空袭中丢失的一支音叉险丢性命,其妻终致流产,过程尤其令人落泪。
艺术离不开乡情,全剧表现手法多样,而唯独蒙太奇式湖南农村的黄花遍地的宁静,田园放牧的悠闲和小桥流水的清雅,花香鸟语的轻快多次萦绕在主人公的回忆中、睡梦中、遐思中!游子乡愁跃然银屏。
看这部剧,全身喷涌着热血,眼眶饱含着热泪!硝烟散尽,歌声犹在,忘记历史,历史就可能重演。希望这战斗的歌声能穿越历史的硝烟继续激励我们在实现两个一百年中国梦征程中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