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1942影评观后感500字600字1000字
时间:2016-09-25 19:50:17 阅读:(341)
对于这部电影,总体来说是很好的,技术效果,人员配置,剧情都很好。给人一种真实的感觉,但是范伟这个演员有点胖了,就是他前期是个厨子,偷吃胖了,但是逃荒那么久还是那么胖就不合理了。剧情之中,人们饿的一个个倒下,令人心酸,国民党的消极救灾领人愤怒。用女儿、妻子换小米,体现了人们的无赖、悲凉,地主虽然尖酸刻薄,但是却没有丧失人性。国民党内部的人大部分实在是太没有人性了,蒋介石虽然前期不救灾,但是后来看到死人太多,也开始救灾,但是他低下的人好像感觉很奇怪似的,他也说北伐之后,他没有和人民站在一起。流露出一点怀念,可以看出他还是有点关心民众的。但是很多的国民党人却是完全的丧失了人性,竟然研制了吃一粒可以一星期不饿的救灾丸,我想这次救灾不力也是国民党大失人心,为后来他的节节败退埋下了伏笔吧。国民党的人去妓院嫖灾民,却说去帮助她们。内部大量人员人性泯灭,蒋介石自己的忘却使他的败退成为了必然,只是可怜那河南300万死去的灾民。成为了国民党腐败的牺牲品。
1942观后感
今天怀着一种莫名的心情观看了电影《1942》,影片朔造了最底层的百姓的实际生活,血腥的场景,人命的低贱,统治者的无情……最后的结局也让我有着无法言说的压抑和心痛。
1942年对于河南人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这一年大旱而且蝗灾,又逢大批日寇入侵中原,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为了生存,人们纷纷背井离乡逃离河南,3000多万人,历时106天,行程1012公里,开始了一次惨烈浩荡的逃荒之旅。在这场天灾人祸下,共有300多万无辜百姓相继饿死。天灾也许还可以用“逃离”来解决,可是战争带来的伤害却是避无可避。河南已沦为半壁江山,但仍是国民政府手里的粮食支柱,从河南征购的粮食支撑着整个西北的军队。天灾来时,农民手中仅有的余粮也被搜刮殆尽。这种“内忧外患”使得已经民不聊生的穷苦百姓的生活更加雪上添霜,这真是让人义愤填膺!
饥饿离人们的距离开始变得那么的接近,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狗吃人的寒心场面。孩子需要养活、生病在床的母亲需要买药,人们含着泪水卖掉自己的孩子、曾经一起患难的妻子,换来的只有3升小米。3升小米,在现在看来是那么的不值钱,但当生存遇到威胁的时候,它又是那么的值钱,人们无奈的只有用亲人去换取救命的小米。
看完这部影片,我不禁心中感慨,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全人类最终开始明白人与自然其实是一个整体,只有人内在和谐了,才能有风调雨顺;只有当人类之间做到不分彼此的去爱时,灾难才能最终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