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的读后感作文400字500字600字七篇
时间:2016-08-09 10:08:34 阅读:(303)
记得先生曾在《王国维:世纪苦魂》一书中提到学术的不易,先生说“你若无意投入相应的心力,那你最好不去轻率地惊动它。”“这便似恋爱:当你还没有充分的精神准备为她的纯情负责时,你可默默地体味你对她的‘喜欢’,但无权走近她说‘爱’,因为爱是需要责任感的,它与敬畏相连,不含敬畏的爱近乎轻佻。”晚辈还不确定学术在自我心中的分量,也自知此刻所能及的高度,在未探索出自我的真实及积蓄足够的底气之前,晚辈绝不敢冒然闯入学术的殿堂。而此前,晚辈宁可做实事,也不愿浑水摸鱼,给学界添多一个二流三流学人。从学术领域的角色价值推及“个性本位”的普世价值,晚辈的这种读书体验是否以偏概全?还是为自己心志的摇摆不定寻找自慰的借口呢?还请先生指点迷津。
韦伯说:学术使人头脑清明。不管未来的选择如何,晚辈愿拥有这份思想的清明,并保持一份人文关怀以及作为现代公民的公民情怀,懂得仰视伟大的发现和人格,对于自己无法企及的高度表示尊重,宁做痛苦的清醒者,不做无忧的梦中人——这是对自我存在质量的生命承诺,也是对“人之所以为人”尊严的价值自觉与珍惜守护。
先生的书激起晚辈大学一年多以来关于人文精神的思考和共鸣,此谒书写到这亦是对自我思想发展的一种阶段性梳理罢。王国维有人生境界说,读书亦分境界呵。一部好作品就像三棱镜,不同的心灵折射出不同的景象,放在不同的境界亦会生出不同的感受。大一即使有人送晚辈此书,想必也是被搁置书柜的命运,由此可见,与一本书的相遇,潜藏了多少“早一步晚一步”的偶然与冥冥中未知的奇妙呵。晚辈自觉已来到读书的第二境界,乃思想自觉启蒙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然而既然心志已醒,绝没有退回去的道理,一如晚辈的一位老师赠予的一句话:走并且思考,路的方向是向前的。读书是一种人格塑造,当读书内化为一种人格形态,想必会获得“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种廓然于胸的境界罢。
函谒至此,晚辈亦明白了,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劳永逸的,人生的意义需一生去思考与完善,自我的价值需用生命去践履与守护。而此刻,晚辈正在精神成人的路上苦苦跋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此任重道远。
一本书的读后感二:
这几天一直在看同学出的新书,但总是看看停停,无法投入。这本书据他自己说是改风格面貌的大胆尝试,也是自己在纷纭的作坛找到坐标的起点,颇有迷途靠岸的欣欣然。然而我却不觉得欣喜。与以往的犀利文风相比,他似乎找到了入定般成熟淡然的趣味,写起来极耐烦,极平和,但通篇却好似掉了一地的芝麻,让人不知从何收拾起,散乱平淡,没有抓住人心的东西。特别是中间不断穿插的个人叙述,我认为是矫情和累赘的。
艺术要注重细节不假,但也要有平淡中见神奇的力量。轻重取舍要仔细寻味,不要假铺陈,也不能不铺陈,一味的顺其自然,仿佛一笔流水账,是不能抓住人心的。而缺乏了这种要素,艺术就显得苍白没有生趣,没有生命感,也就失了存在和叙述的意义。我这么觉得。
艺术家总渴望确立自己的风格,如在黑暗的茫茫大海中遇见灯塔,总是欣喜和狂热的。也许有的人终其一生只在苦苦寻找那么一座,最终找到了,也或许没找到;有的人是幸运的,终其一生寻到了许多座灯塔,一盏盏亮起又熄灭,又亮起,亮起的一瞬是令人欢欣的,但也或有熄灭的可能,因此不能轻松随便的喜悦,找到灯塔的路其实很艰辛,很需要有沉着的耐力和清醒的判断。
记得多年前我们互赠的毕业留言,颇有惺惺相惜的意味。如今他在文坛果然实现了自己的理想,默默的撑开自己的一片天空,我很为他欣慰,祝福,同时更希望他能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面貌,多尝试,多思考,踏上通途。